今日热点



巨子生物两日股价跌9.47%,可复美陷“胶原棒”成分之争,0.0177%与0.1%的检测博弈背后,谁在说谎?


2025-05-27 18:10:12   金融界


近日,知名美妆护肤品牌可复美陷入成分争议风波,其主打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被质疑实际添加量远低于标注值,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这已是该品牌今年第二次因产品成分问题引发争议,背后的巨子生物"重营销轻研发"经营模式再次受到市场质疑。

检测结果存重大分歧,可复美驳斥"成分造假"指控

5月24日,微博认证为"前欧莱雅科学传播负责人、香港大学化学博士"的美妆博主"大嘴博士"发布视频,称经HPLC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定量法检测,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肌御修护次抛精华(俗称"胶原棒")中重组胶原蛋白真实添加量仅为0.0177%,远低于标注的非微量成分(理论添加量应在0.1%以上)水平。

此外,他还质疑该产品中核心构成要素甘氨酸缺失,并指出“mini小分子型胶原蛋白”的命名涉嫌滥用科学概念。

面对质疑,可复美当晚发布声明,称已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T 1947-2025《重组胶原蛋白敷料》中的检测方法对相关产品进行检测,"多批次检测结果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与网传的'0.0177%添加量'严重不符"。

巨子生物两日股价跌9

图片源自可复美声明

巨子生物指出,自媒体使用的检测方法未被行业标准收录,且由于未获得原料样本,无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由此得出的检测结果不具备可信度。

对此,“大嘴博士”在5月26日凌晨再次发文回应,质疑巨子生物选择了"看似权威但极可能受到干扰的凯氏定氮法",并指出巨子生物的声明中仍有两个核心问题未作回应:为何检测不到胶原蛋白的核心氨基酸甘氨酸?将二肽命名为Mini小分子胶原是否在扭曲科学概念?

巨子生物两日股价跌9

不难看出,双方争议核心集中于检测方法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可复美强调自身检测依据行业标准,采用凯氏定氮法等合规方法;而博主质疑凯氏定氮法易受配方干扰,坚持 HPLC 法的准确性,并指出可复美未回应 “甘氨酸缺失”“Mini 小分子胶原概念滥用” 等核心问题。

一位美妆业内资深人士看来,此次事件暴露出重组胶原蛋白检测的行业性问题。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检测方法标准,不同机构采用ELISA法、LC-MS法、HPLC法等得出的结果差异显著。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统一的重组胶原蛋白检测标准,规范产品宣传和生产流程,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处力度,净化市场环境。

可复美贡献82%营收 高增长背后的隐忧

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可复美今年第二次因产品成分问题引发争议。今年4月,该品牌曾陷入"违禁添加EGF(表皮生长因子)"风波。据报道,一名西安消费者在使用"可复美重组(类人)胶原蛋白修复敷料G型"后,出现面部肿胀和发硬的情况。随后,该消费者自费将产品送检,结果显示产品含EGF(567pg/ml),而成分表中并未标注。

对此,可复美曾于4月12日发布声明,强调公司旗下所有产品均未添加EGF。4月17日,可复美再次发文称,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发布官方通报,确认可复美多批次投诉产品未检出表皮生长因子(EGF)。

从业绩表现来看,可复美品牌是巨子生物的重要营收来源。2024年财报显示,巨子生物实现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2%;净利润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4%。其中,可复美品牌实现营收45.42亿元,同比增长62.9%,在总营收中的占比由上年同期的79.1%提升至82%。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陷入风波的"胶原棒"(可复美Human-like重组胶原蛋白肌御修护次抛精华)正是可复美的明星产品。据巨子生物介绍,该产品"自上市三年以来,凭借过硬的产品实力、严格的价格管控、持续的人群与场景运营和有效的营销推广活动,实现了良好的消费者口碑、健康的用户拉新和复购,最终达成稳健的销售增长"。

然而,巨子生物的业绩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不断增加的销售投入。2024年,巨子生物的销售费用高达20.08亿元,同比激增72.5%,而研发投入仅1.07亿元,占比不足2%。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在争议事件中显得尤为脆弱。尽管公司宣称将持续投入重组胶原蛋白技术,但近18倍的销售研发费用差距,让外界对其核心技术壁垒产生质疑。

受此事件影响,5月26日港股收盘,巨子生物股价下跌4.04%,27日股价再跌5.43%,报收69.6港元,市值为745.35亿港元。

目前,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新区分局已介入调查。在"胶原棒"成分争议尚未平息之际,巨子生物能否通过权威第三方检测结果消除消费者疑虑,重获市场信任,仍有待观察。这场围绕0.0177%的争议,或许将成为重组胶原蛋白行业规范化的转折点。当资本热潮褪去,真正经得起科学验证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

责任编辑:钟离

信息采集自网络,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