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



复旦复华2024年归母净利润大跌509%,董事长宋正薪酬却涨137%,员工人均年薪反降1900元


2025-05-08 18:27:57   金融界


近日,上海复旦复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0624.SH,以下简称“复旦复华”)披露2024年年报,这家诞生于复旦大学、曾经作为全国高校第一家上市公司的科技企业,2024年不仅遭遇巨额亏损,更引发了公司治理方面的质疑。

财报显示,2024年复旦复华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45亿元,同比下降5.05%;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由盈转亏,达到-1.33亿元,同比下滑幅度高达509.42%。扣非净利润同样不容乐观,为-1.37亿元,同比下降173.24%,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1443.99万元,资产负债率仍高达52.42%。核心指标ROE(净资产收益率)为-20.90%,在同行中排名倒数。

若将时间线拉长,自2021年起,复旦复华的营收便陷入持续下滑通道,从2021年的10.41亿元,降至2022年的7.89亿元、2023年的6.8亿元,直至2024年的6.45亿元。

主营业务陷入多重困境

深入剖析各业务板块,医药板块作为公司重要业务分支,2024年营业收入为3.02亿元,同比下降11.71%,占总营业收入的46.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52.77万元,同比减少2054.24万元。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作为控股子公司,其营业收入为3.01亿元,同比下降12.14%,净利润仅941.60万元,同比下降69.20%。受医药行业政策变化、部分重点产品集采价格和招标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该板块发展遭遇重重困境。

软件开发板块表现相对稳定,2024年营业收入为2.77亿元,同比增长2.21%,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42.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9.29万元,同比下降2.52%。尽管营收有所增长,但利润出现下滑,也侧面反映出该板块在成本控制、市场拓展等方面面临挑战。

更值得警惕的是历史问题对信心的冲击。2024年8月,其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资料显示,2013-2017年间,复旦复华通过账外借款虚假平账累计7500万元,相关债务纠纷至今未完全解决。审计机构连续两年出具保留意见,进一步加剧投资者担忧。

薪酬与业绩“冰火两重天”

在整体业绩低迷的大背景下,董事长宋正的薪酬变化格外引人注目。2023年,宋正薪酬为25.65万元,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飙升至61.03万元,涨幅高达137.9%。公开资料显示,宋正履历丰富,大学学历,曾任奉贤区人事局人才开发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奉贤区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等多个重要职位,现任上海复旦复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代理总经理。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了董事长薪资大幅上涨外,其副总经理陈玉明的薪酬在2024年高达144.16万元,较上年涨薪26.55万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员工薪酬几无变化。2023-2024年,员工人数从1363人增加到1414人,而人均薪酬却从21.58万元降至21.39万元。在业绩大幅滑坡,员工薪酬都难以提升甚至略微下降的情况下,董事长及高管的薪酬却一路猛涨,这一现象不禁让投资者和市场质疑公司薪酬制定机制的合理性与公正性。

治理改革与市场质疑并行

面对经营困局,复旦复华在2025年初提出“增效发展、治理改革、梯队培养、作风提升”四大目标。董事长宋正在内部会议上强调,医药板块需加速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布局,软件板块要稳固对日业务并开拓国内数字化转型市场,园区板块则需实现多地联动发展。

然而,市场对改革成效持观望态度。2024年财报显示,其研发投入同比减少4.68%,毛利率下降7.84个百分点,存货周转率仅为0.74次,在同行中排名末尾。投资者指出,在现金流紧张(货币资金/流动负债比22.2%)、有息负债高企(有息资产负债率24.35%)的情况下,战略转型面临资金掣肘。

从高校科技企业的先行者,到如今业绩大幅下滑,复旦复华的发展轨迹折射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在当前业绩不佳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公司治理、业绩提升与高管薪酬,成为摆在管理层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未来将如何调整经营策略,改善业绩,以及如何优化薪酬体系,回应市场关切,值得持续关注。

关键词阅读:复旦复华

责任编辑:山上

信息采集自网络,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