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化工巨头科思创德国多尔马根工厂7月12日突发电气火灾,导致年产30万吨TDI装置及配套氯气工厂陷入瘫痪。这一突发事件迅速引发全球TDI市场剧烈震荡,华东地区价格一周内从12000元/吨飙升至14000元/吨。
供应链危机加剧价格波动
科思创此次事故影响深远,不仅TDI装置停产,配套的氯气供应中断更导致园区内下游生产全面受阻。公司坦言无法预估恢复时间,这已是该工厂近期第二次发布不可抗力声明。与此同时,亚洲地区正值检修季,西北两套装置分别停车35天和10-15天,万华福建装置也处于检修状态,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全球TDI供应紧张局势急剧恶化。
市场反应极为迅速:万华化学分销价上调1000元/吨后暂停接单;上海科思创封盘停报。虽然当前是传统淡季,但临近9月旺季的备货需求放大了供应中断的影响。
中国企业的战略机遇
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5月中国TDI出口量达5.16万吨,同比激增98.45%,创单月历史新高。在全球供应紧张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和稳定供货能力凸显。万华化学作为全球最大TDI供应商,现有产能111万吨/年,福建二期33万吨项目投产后将达144万吨/年,并规划2026年再扩建36万吨。此外,沧州大化16万吨产能出口订单大增。
全球产业格局重构
此次危机揭示了全球TDI市场的深层次变革:欧美产能因成本压力持续收缩。相比之下,中国企业通过规模化装置和技改扩产实现低成本扩张。
短期来看,在原料断供、装置检修和需求增长的三重因素下,TDI价格仍有上行空间。中长期则面临结构性调整,行业洗牌将加速。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扩大全球市场份额的机遇,也需警惕产能过剩风险,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巩固竞争优势。
关键词阅读:TDI供应
信息采集自网络,原文链接